[分享]猛禽分类检索
从即日起.将上贴猛禽分类.方便大家查询... 可以将你所知道的资料库贴上来给大家一起分享.... 矛隼 Gyrfalcon 物种名称:矛隼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型甚大(56厘米)的棕灰色隼。下体具黑色纵纹,上体具黑色纵纹及横斑,翼尖黑色。幼鸟上体灰褐,羽尖白色并具白色点斑,尾具白色横斑,头偏白。与游隼及猎隼的区别在色彩较浅,两翼较宽圆,上体色调非纯褐或棕色,头部斑纹不清晰。 虹膜-黄色;嘴-灰色,蜡膜黄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告警叫声为带鼻音的责骂声gehe-gehe-gehe...比游隼叫声更加拖长。分布范围:欧洲、亚洲及北美洲的北极区。 分布状况:甚罕见冬候鸟。亚种obsoletus在沿黑龙江及呼兰有记录。 习性:北方苔原带及酸沼地大型隼的特性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游隼 Peregrine Falcon 物种名称:游隼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大(45厘米)而强壮的深色隼。成鸟:头顶及脸颊近黑或具黑色条纹;上体深灰具黑色点斑及横纹;下体白,胸具黑色纵纹,腹部、腿及尾下多具黑色横斑。雌鸟比雄鸟体大。亚成鸟褐色浓重,腹部具纵纹。各亚种在深色部位上有异。亚种peregrinator自眼往下具垂直斑块而非髭纹,脸颊白色较少,下体横纹较细。虹膜-黑色;嘴-灰色,蜡膜黄色;腿及脚-黄色。 叫声:繁殖期发出尖厉的kek-kek-kek-kek叫声。 分布范围:世界各地。 分布状况:不常见留鸟及季候鸟。亚种calidus迁徙经中国东北及华东,越冬于中国南方、海南岛及台湾;japonensis越冬于中国东南部;peregrinator为长江以南多数地区的留鸟。 习性:常成对活动。飞行甚快,并从高空呈螺旋形而下猛扑猎物。为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种之一,有时作特技飞行。在悬崖上筑巢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毛脚鵟 Rough-legged Buzzard 物种名称:毛脚鵟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中等体型(54厘米)的褐色鵟。似普通鵟但尾内侧白色,翼角具黑斑,头色浅。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,但翼下色也浅。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。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,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。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。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。成年雄鸟头部色深,胸色浅。跗骨被羽。 虹膜-黄褐;嘴-深灰,蜡膜黄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叫声似普通鵟,但更强而有力。 分布范围:全北界。 分布状况: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。指名亚种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;kamtschakensis迁徙时经过(或越冬于)新疆西部、东北各省、山东、陕西及江苏,越冬于云南、福建、广东及台湾。 习性: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。飞行时似大型鹞类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金雕 Golden Eagle 物种名称:金雕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大(85厘米)的浓褐色鵰。头具金色羽冠,嘴巨大。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。尾长而圆,两翼呈浅"V"形。与白肩鵰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。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,尾基部白色。 虹膜-褐色;嘴-灰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通常无声。 分布范围:北美洲、欧洲、中东、东亚及西亚、北非。 分布状况:亚种daphanea分布广泛但不常见,见于中国多数山区及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处。canadensis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,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。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。 习性:栖于崎岖干旱平原、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,捕食于雉类、土拨鼠及其他哺乳动物。随暖气流作壮观的高空翱翔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大鵟 Upland Buzzard 物种名称:大鵟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大(70厘米)的棕色鵟。有几种色型。似棕尾鵟但体型较大,尾上偏白并常具横斑,腿深色,次级飞羽具清楚的深色条带。浅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缘。深色型初级飞羽下方的白色斑块比棕尾鵟小。尾常为褐色而非棕色。 虹膜-黄或偏白;嘴-蓝灰,蜡膜黄绿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咪咪叫声,较普通鵟拖长且带鼻音。 分布范围:青藏高原、蒙古、中国中部及东部。 分布状况:在北方分布区甚常见,在南方罕见。繁殖于中国北部和东北部、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。可能也在中国西北繁殖。冬季北方鸟南迁至华中及华东,偶有鸟至广西、广东及福建。 习性:强健有力,能捕捉野兔及雪鸡。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灰背隼 Merlin 物种名称:灰背隼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小(30厘米)而结构紧凑的隼。无髭纹。雄鸟头顶及上体蓝灰,略带黑色纵纹;尾蓝灰,具黑色次端斑,端白;下体黄褐并多具黑色纵纹,颈背棕色;眉纹白。雌鸟及亚成鸟上体灰褐,腰灰,眉纹及喉白色,下体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纹,尾具近白色横斑。飞行侧影如微缩的游隼。亚种pallidus较其他亚种色浅。 虹膜-褐色;嘴-灰色,蜡膜黄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告警时发出一连串快速上升的尖厉刺耳叫声。幼鸟乞食声为yeee-yeee。 分布范围:全北界;越冬南迁。 分布状况:不常见季候鸟。亚种lymani繁殖于天山,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。insignis及pacificus经华北及华东。insignis越冬于长江以南及青海东部;pacificus在中国东南部越冬;pallidus见于西藏南部越冬。 习性:栖于酸沼地及开阔草地。飞掠地面捕捉小型鸟类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秃鹫秃鹫 Cinereous Vulture 俗名:狗头雕 狗头鹫 座山雕 物种描述:体型硕大(100厘米)的深褐色鹫。具松软翎颌,颈部灰蓝。幼鸟脸部近黑,嘴黑,蜡膜粉红;成鸟头裸出,皮黄色,喉及眼下部分黑色,嘴角质色,蜡膜浅蓝。幼鸟头后常具松软的簇羽,飞行时更易与深色的Aquila属的雕雕类相混淆。两翼长而宽,具平行的翼缘,后缘明显内凹,翼尖的七枚飞羽散开呈深叉形。尾短呈楔形,头及嘴甚强劲有力。虹膜-深褐;嘴-角质色,蜡膜蓝色;脚-灰色。叫声:通常无声。分布范围:西班牙、巴尔干地区、土耳其至中亚及中国北部。偶有迷鸟游荡于繁殖区外。分布状况:全球性近危(Collar et al., 1994)。罕见,但在分布区的北部较常见。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、青海南部及东部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西部、四川北部。于西藏南部、华中、华东、东南及台湾有零星出现。习性:食尸体但也捕捉活猎物。进食尸体时优先于其他鹫类。常与高山兀鹫混群。高空翱翔达几个小时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灰林鸮 灰林鸮 Tawny Wood Owl 描述:中等体型(43厘米)的偏褐色鸮鸟。无耳羽簇,通体具浓红褐色的杂斑及棕纹,但也见偏灰个体。每片羽毛均具复杂的纵纹及横斑。上体有些许白斑,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"V"形。虹膜-深褐;嘴-黄色;脚-黄色。叫声:非常响亮浑厚的hu-hu声,不时重复(nivicola)。分布范围:古北界的西部、中东、喜马拉雅山脉、中国、朝鲜分布状况: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。亚种nivicola为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华南和华中部大部地区的留鸟;yamadae为台湾的留鸟;ma在河北及山东。习性:夜行性,白天通常在隐蔽的地方睡觉。有时被小型鸣禽发现和围攻。在树洞营巢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领角鸮领角鸮 Collared Scops Owl 描述:体型略大(24厘米)的偏灰或偏褐色角鸮。具明显耳羽簇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。上体偏灰或沙褐,并多具黑色及皮黄色的杂纹或斑块;下体皮黄色,条纹黑色。虹膜-深褐;嘴-黄色;脚-污黄。叫声:雄鸟发出轻柔的升调woop声,及一连串间隔一秒钟的粗哑叫声。雌鸟叫声较尖而颤,为降调的wheoo或pwok声,每分钟约五次,也发轻柔的吱吱声。雄雌鸟常成双对唱。分布范围:印度次大陆、东亚、中国、日本、东南亚、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。分布状况:甚常见的角鸮,可至海拔1600米,包括城郊的林荫道。亚种ussuriensis 由中国东北至陕西南部;erythrocampe在中国于北纬32°以南;lettia在西藏东南部;umbratilis在海南岛;glabripes在台湾。习性: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,繁殖季节叫声哀婉。从栖处跃下地面捕捉猎物。注:有著者将此种分为印度角鸮O. bakkamoena和领角鸮O. lempiji。如此中国境内所有亚种除lettia外应均属O. lempiji。作者此处从Inskipp et al.(1996), 归其为一种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雕鸮 雕鸮 Eurasian Eagle Owl 俗名:恨狐 描述:体型硕大(69厘米)的鸮类。耳羽簇长,橘黄色的眼特显形大。体羽褐色斑驳。胸部片黄,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。羽延伸至趾。虹膜-橙黄;嘴-灰色;脚-黄色。叫声:沉重的poop声。嘴叩击出嗒嗒声。分布范围:古北界、中东、印度次大陆。分布状况:虽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。栖于有林山区,营巢于岩崖,极少于地面。亚种 ussuriensis为中国东北及华北东部的留鸟;kiautschensis于华中、华东、华南及东南;tibetanus由华南、东南至西藏东部、云南西北部、四川西部、青海及甘肃南部;tarimensis为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留鸟;yenisseensis于阿尔泰山;auspicabilis在中国西北的天山;hemachalana为新疆西部和西藏西部的留鸟,在青海北部及内蒙古西部也有分布。习性: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。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。飞行迅速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鹰鸮 鹰鸮 Brown Hawk Owl 描述:中等体型(30厘米)、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。面庞上无明显特征。上体深褐;下体皮黄,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;臀、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。虹膜-亮黄;嘴-蓝灰,蜡膜绿色;脚-黄色。叫声: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-ok,第二音短促而调高,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,有时持续很长时间,通常于晨昏时分。分布范围:印度次大陆、东北亚、中国、东南亚、苏拉威西、婆罗洲、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。分布状况: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,于中低海拔高度,上至海拔1500米。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,南迁越冬;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;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;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。习性:性活跃,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,飞行追捕空中昆虫。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。不时鸣叫,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日本松雀鹰 Japanese Sparrowhawk 物种名称:日本松雀鹰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小(27厘米)的鹰。外形甚似赤腹鹰及松雀鹰,但体型明显较小且更显威猛,尾上横斑较窄。成年雄鸟:上体深灰,尾灰并具几条深色带,胸浅棕色,腹部具非常细羽干纹,无明显的髭纹。雌鸟:上体褐色,下体少棕色但具浓密的褐色横斑。亚成鸟:胸具纵纹而非横斑,多棕色。 虹膜-黄(亚成鸟)至红色(成鸟);嘴-蓝灰,端黑,蜡膜绿黄;脚-绿黄。 叫声:偶作沙哑的嚎叫。 分布范围:繁殖于古北界东部;越冬于东南亚、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。 分布状况:亚种gularis繁殖于中国东北各省,可能在阿尔泰山也有繁殖;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北纬32°以南越冬。不罕见。 习性:森林型雀鹰的特性。振翼迅速,结群迁徙。 注:郑作新(1987,1994)把此鸟归入松雀鹰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普通鵟 Common Buzzard 物种名称:普通鵟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体型略大(55厘米)的红褐色鵟。上体深红褐色;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,栗色的髭纹显著;下体偏白上具棕色纵纹,两胁及大腿沾棕色。飞行时两翼宽而圆,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块斑。尾近端处常具黑色横纹。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"V"形。 虹膜-黄色至褐色;嘴-灰色,端黑,蜡膜黄色;脚-黄色。 叫声:响亮的咪叫声peeioo。 分布范围: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;北方鸟至北非、印度及东南亚越冬。 分布状况:亚种japonicus繁殖于东北各省的针叶林;冬季南迁至北纬32°以南包括西藏东南部、海南岛及台湾。vulpinus越冬于新疆西部天山、喀什地区及四川。甚常见,高可至海拔3000米。 习性:喜开阔原野且在空中热气流上高高翱翔,在裸露树枝上歇息。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雀鹰 Eurasian Sparrowhawk 物种名称:雀鹰 学名:Accipiter gentilis 图片作者:Karen Phillipps. 00351 281 325590 物种特征:描述:中等体型(雄鸟32厘米,雌鸟38厘米)而翼短的鹰。雄鸟:上体褐灰,白色的下体上多具棕色横斑,尾具横带。脸颊棕色为识别特征。雌鸟:体型较大,上体褐,下体白,胸、腹部及腿上具灰褐色横斑,无喉中线,脸颊棕色较少。亚成鸟与Accipiter属其他鹰类的亚成鸟区别在于胸部具褐色横斑而无纵纹。 虹膜-艳黄色;嘴-角质色,端黑;脚-黄色。 叫声:偶尔发出尖厉的哭叫。 分布范围:繁殖于古北界;候鸟迁至非洲、印度、东南亚。 分布状况:亚种nisosimilis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;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和 海南岛。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;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。为常见森林鸟类。 习性:从栖处或"伏击"飞行中捕食,喜林缘或开阔林区。 作者:马敬能、菲利普斯、何芬奇 2000 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 湖南教育出版社 <p></p><p>东大动作挺快!!</p>
页:
[1]
2